一、七个习惯之前
1. 思维定式与思维转换
本书包含人类效能的许多原则,是基本而首要的,可永葆成功与幸福,放之四海皆准,不过,我们必须先了解人类的思维定式以及如何实现思维定式的转换,才能真正理解这七个习惯。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定式。
- 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
- 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别开玩笑,我看她不超过20岁,怎么可能是个老太婆?”
“你才开玩笑,她少说也有70岁了。”
“她这么年轻、漂亮又可爱,我都想约会她了。”
“可爱?她是个丑老太婆。”
或许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思维转换,即某人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好比一瞬间万道光芒把内心照亮。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积极的。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人们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这种转换反而让我们偏离了通向成功与幸福的轨道 不论思维转换的结果是否积极,过程是否渐进,都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而且改变的力度惊人。不论思维定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 一旦察觉到自己陷入思维的定式,就要提醒自己要转换思维,并从当下事件本身出发,重新思考。
2. 什么是习惯 ?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本书将习惯
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知识
: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
:告诉“如何做”。意愿
:促使“想要做”。
3. 情感账单
人际交往存在彼此相互存储情感与信任的情感账户,它和银行账户一样,会有存入、取出、透支、投资等操作。
二、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1. 积极主动
- 主动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责任感),把精力放在有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
2. 以终为始
“以始为终
” 的定义:以你的人生目标
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明确真正的目标,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实践使命。
- 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 自我领导
- 个人使命宣言
“以始为终
” 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
-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
- 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
“以终为始
”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
领导
- (思想)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 ”。
- 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
管理
- (行为)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
- 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
。
- 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
- 宣言主要说明:
- 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
- 成就什么样 的事业(贡献和成就);
- 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家庭第一。
◆借重宗教的力量。
◆在诚信问题上决不妥协。
◆念及相关的每一个人。
◆未听取正反双方意见,不妄下断语。
◆征求他人意见。
◆维护不在场的人。
◆诚恳但立场坚定。
◆每年掌握一种新技能。
◆今天计划明天的工作。
◆利用等待的空闲时间。
◆态度积极。
◆保持幽默感。
◆生活与工作有条不紊。
◆别怕犯错,怕的是不能吸取教训。
◆协助属下成功。
◆多请教别人。
◆专注于当前的工作,不为下一次任务或提升瞎操心。
- 以
人生目标
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以原则
而不是任何具体事务为人生中心。
3. 要事第一
- I 第一象限: 重要紧急 (危机”或“问题”)
结果:压力大、筋疲力尽、被危机牵着鼻子走、忙于收拾残局
- II 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 (未来的事情)
结果:愿景、远见、平衡、自律自制、很少发生危机
- III 第三象限:不重要紧急 (不思考忙碌做事)
结果:急功近利、被视为巧言令色、轻视目标计划、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缺乏自制力、人机关系肤浅,甚至破裂
- IV 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 (不负责的做事)
结果:完全不负责任、被炒鱿鱼、基本生活需要依赖他人
紧迫 | 不紧迫 | |
---|---|---|
重要 | 危机 迫切问题 在限定事件内必须完成任务 | 预防性措施 建立关系 明确新的发展机会 定制计划和休闲 |
不重要 | 接待访客、某些电话 某些会议 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务 公共活动 | 忙碌的工作 某些信件 令人愉快的活动 |
- 和谐一致
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 平衡功能
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有人以为某方面的成功可补偿他方面的遗憾,但那终非长久之计。难道成功的事业可以弥补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体或性格上的缺失?
- 围绕中心
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着重虽不紧迫却极重要的事。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为单位制订计划。一周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优先目标,但基本上7天一体,相互呼应。如此安排人生,秘诀在于不要就日程表订立优先顺序,应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来安排行事历。
- 以人为本
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因素。毕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推行,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
- 灵活变通
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 便于携带
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如果你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先记下来。作为一个个体,你有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你可以先写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大家族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舅、姨婶、或者表堂兄弟姐妹等等。然后再写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列举自己想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还可以将自己在教会或者社区事务中的角色也写出来。
你不必想得太复杂,好像在确立终身志向一样,只要考虑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务,记下这七天时间里需要专注的领域即可。
我在下面举了两个例子,总结不同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所扮演的一些不同角色:
A: 1.作为个体 B: 1.个人成长 2.配偶/父母 2.配偶 3.新产品经理 3.父母 4.研究经理 4.房地产推销员 5.员工培训经理 5.社区服务 6.行政经理 6.交响乐团董事 7.联合道路公司主席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这些目标中一定要有几个第二类事务,最好让这些短期目标与使命宣言中的长期目标相关联。即使你还没有撰写个人使命宣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每个角色中哪些事情是比较重要的,并为每个角色确立一或两个目标。
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如果你的目标是起草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那就不妨在星期天安排两个小时专门做这件事情。通常星期天(或根据自己的信仰、生活方式、工作安排选择其他某个适当的时间)是进行个人思考和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包括周计划)的理想时间,因为这时候你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反省,寻求灵感,并根据各项原则和价值观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使用这种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周计划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三、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4. 双赢思维
- 利人利己 (双赢)
- 损人利己 (赢/输)
- 舍己为人 (输/赢)
- 两败俱伤 (输/输)
- 独善其身 (赢)
- 好聚好散 (无交易)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的意义。
这五个要素赋予双赢协议重要意义,对此的理解和认可使人们在衡量自己业绩的时候有据可依。
5. 知彼知己
“知彼
”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扮演这种角色,将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须真心诚意为对方着想,不存私心。有时甚至不必形诸言语,仅仅一分心意就足以感动对方。
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 学会倾听,移情式聆听。
6. 统合综效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反之,虚怀若谷的人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而乐于在与人交往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见解,重视不同的意见,因而增广见闻。此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至于完全矛盾的两种意见同时成立,是否合乎逻辑?问题不在于逻辑,而是心理使然。有些矛盾的确可以并存,前面所提到有关妇女画像的测验已充分证明,同一景象会引起互相矛盾的诠释,而且都言之成理。
四、自我提升和完善
7. 不断更新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 身体层面: 耐力、韧性、力量。
- 精神层面: 实现第二类事务象限。
- 智力层面: 学习、阅读、教育、扩展思维。
- 社会/情感层面: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完成这项工作,但练习还是必要的,包括:坚守原则,肯定自我;与人为善,相信人生不止输赢两种抉择,还有双方都是赢家的第三种可能性;乐于奉献,服务人群;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一旦具备了自我意识,我们就必须选择自己需要遵循的目标与原则,否则就如真空被慢慢填满一样,自我意识存在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而我们就会变成只为生存和繁衍而活着的行尸走肉。这个层次上的人只是在“生存”,而不是“生活”,这种被动消极的状态会让人们意识不到内心深藏和有待开发的独特潜质。
修身励志没有捷径。收获法则始终发挥着支配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多也不少。公正的法则也不可动摇,我们越是靠近正确的原则,就越能对事情做出明智的判断,我们的思路也就越清晰明确。
当我们依照螺旋式上升的路线成长时,一定要在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中勤勤恳恳,培养并遵从自己的良知,它会鞭策和指引我们沿着自由、安全、智慧和力量的道路前行。
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
- 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的不断螺旋式上升。